脑性瘫痪(简称脑瘫),这是个并不让人觉得陌生的词汇,但很多人都对其存在误解,脑瘫的“瘫”并不在脑,而是四肢。脑瘫虽有大脑运动功能区的受损,却并不一定会有智力或其他脑功能区的障碍。
脑瘫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包括永久性(未干预治疗者)、非进展性(一般不会持续恶化)运动功能障碍,可影响肌张力、姿势和/和运动。也即:是由诸多因素(详见下文),如:感染、出血、窒息、产伤等原因引起的脑实质损害,从而导致运动功能障碍而发展为瘫痪的疾病。患儿可能会表现为大运动和精细运动不足,智力不足及听觉、视觉、触觉、语言功能障碍等表现。严重者伴有癫痫、肢体抽搐。
近年来,小儿脑瘫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国外相关文献显示:脑瘫在活产儿中总的患病率约为0.2%。据国内好新资料显示:我国脑瘫患者约有600万,其中0-6岁的脑瘫患儿有将近200万人,这与家长对脑瘫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不无关系。1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脑瘫患儿新发病例数接近4.6万例/年?,且其发病率呈持续上升的趋势。
很多脑瘫患儿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且脑瘫患儿中约有70%曾被误认为是“缺钙”,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康复治疗,有可能留下不同程度的残疾,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无法估量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其实脑瘫并不是绝症,它虽然是一种无法单纯靠常规药物或手术即刻就能治愈的疾病,但是因儿童早期大脑可塑性很强,如能对脑瘫患儿早发现、早治疗、早期综合的康复训练(干预),就有可能让孩子融入到正常的社会活动中去。为了帮助家长朋友们尽早识别脑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些关于“小儿脑瘫”的相关知识。
01导致脑性瘫痪发生的高危因素主要有哪些?
- 新生儿窒息;
- 病理性黄疸;
- 早产儿/和低体重儿;
- 多胎妊娠;
- 新生儿惊厥、呼吸窘迫;
- 新生儿低血糖、低血钙。
02脑瘫早期可能的异常表现
以下异常表现提示孩子有脑瘫可能,如能早期发现,给患儿早期的干预和正确的康复治疗,则会有恢复正常的可能,让我们先来看看脑瘫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 全身乏力、四肢发软或发紧、僵硬;
- 喂奶困难,吸吮无力,吞咽困难或易呛奶、吐奶;
- 婴儿的嘴不能很好地闭合,哭声微弱或阵阵尖叫;
- 穿衣时肢体僵硬,上肢难入袖口,换尿布时难以分开大腿,洗澡时双手握掌,四肢僵硬;
- 抱举时足尖朝下,呈芭蕾舞样姿势,有的甚至出现交叉,呈剪刀样;
- 2-3月还不会笑,不会抬头,手指紧握,尤其是拇指内收,不会张开;
- 4-5月不会翻身,8个月还不会坐,甚至不会抓握,也不会把手放到嘴边。
当家长发现宝宝有以上情况时,就需要及时带宝宝到专业儿科医师处就诊了。但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家长对脑瘫的一些认识误区,往往会延误孩子的诊断或治疗。
03 关于脑瘫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
在患儿6个月前发现不明原因的哭闹、易惊、睡眠差、吃奶差、过分安静等现象,简单地认为孩子小,身体弱、是不是感冒了,消化不好,缺钙了。把身体打挺、站立呈柱状、大把抓握、取物时全身用力等现象认为孩子身体强壮。
误区二
家长发现小儿在运动中出现竖头不稳、小熊手、足内、外翻、翻身时呈圆筒式翻身,坐时呈W型,四点位爬时呈兔子跳跃样,行走时出现尖足,剪刀步等异常姿势,常常认为是孩子骨骼和肌肉出现问题,多方用药治疗无效,延误就诊时机。
误区三
孩子经过诊断确认为脑瘫时,有些家长盲目四处求医,抱着一次性根治的态度。希望通过打针、吃药、手术等方式解除患儿的运动障碍和异常姿势。甚至刚治疗一段时间,见效果不明显,就认为治疗无效。实际上目前还没有哪一种手段可以完全治愈脑实质损伤,但只要尽早进行合理干预,配合规范且全面的康复治疗,是可以让症状得到改善,逐步呈现正常化的。
04小儿脑瘫的治疗原则?
儿童脑瘫的治疗原则就是早诊断、早治疗。2岁以内的儿童脑细胞分化尚未完全,有很强的可塑性。如果患儿在脑瘫早期就明确诊断,应该尽早开始运动训练,因痉挛和畸形尚未发生,此时让患儿一直保持关节的充分活动,再结合物理因子等补充治疗,是预防恶化、恢复功能的关键。从临床上看,脑瘫患儿发现及干预得越早,治疗效果越佳。佑佑早期发育康复中心已开展了针对脑瘫儿童及运动发育迟缓儿童的PT治疗、SET治疗及物理因子治疗等项目。